鄉村污水治理的成本測算:總投資可能會突破3萬億
來源:連華環??萍?/span>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8-01-15 14:55:12 已被瀏覽 9 次
(1) 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的質量必須滿足最基本的要求,離開了這一前提,則討論鄉村污水治理的成本沒有任何意義。
(2) 鄉村污水的主要特征是分散性,單個設施的規模小,所服務的人口居住密度低,這些特征都不利于降低建設、運行以及公共組織和管理的成本。因此鄉村污水治理的成本(人均或戶均)在更大的趨勢上或者在多數情況下要高于城鎮污水治理的成本。這一點不易于為多數人所理解。
(3) 鄉村污水治理比城鎮污水治理有利的方面是土地和環境容量相對豐富,可以適當增加占地或降低污水處理的出水標準。我國鄉村土地為集體所有制,村民自治組織有義務為污水治理免費提供建設用地,因此鄉村污水治理的直接經濟成本一般不考慮征地成本。
詳解
鄉村污水治理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與基本公共服務兩大重點任務,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硬件。在基本公共服務質量要求既定的情況下,鄉村污水治理的總成本由一次性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長期運行維護的成本以及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的公共組織與管理成本所構成。
評價鄉村污水治理的成本,應以整個生命周期內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維護、社會組織管理的總成本分攤到每個被服務人口的人均(戶均)總成本或人均(戶均)等價年成本為依據。
長期運行維護的成本決定于一次性設施建設的質量及其后續的運行管理需求。如果設施的運行壽命過短,或者建成的質量得不到保證,或者所建成設施需要在運行過程中消耗過高的動力、材料和人力資源,則這一基本公共服務的人均總成本或人均等價年成本可能會很高。對于污水處理這樣的基礎性設施,由于一次性投資較大,世界各國對其運行壽命的要求通常都在15年以上。
鄉村污水治理中的社會組織和管理成本(尤其是建設期的組織管理)也大大高于城市污水治理,這一成本常常為決策者所忽略。設施壽命過短,則分攤的設施建設的社會組織管理成本也越高。一些人認為鄉村污水治理就應該因陋就簡、就應該盡可能便宜,這是是一種非常落后的觀念。一方面,這些人看不到我國的快速發展,無視未來鄉村居民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訴求。另一方面,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不到沒有最起碼的投入不可能保障建設質量。
評價鄉村污水治理的直接經濟成本應以戶均(或人均)投入進行核算,這一點不同于城鎮污水處理廠以噸水投資和噸水運行費作為主要評價指標的做法。在鄉村污水治理中,用于保障排水服務的成本是投資大頭。
如采用納入城鎮管網治理的模式,則全部建設投資由村內排水管網、連接城鎮主管網的連接管組成(是否應分攤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費視各地具體情況而定)。如采用村組處理模式,則用于管道建設的成本通常要占總建設成本的60~90%。如采用就地處理模式,雖然名義上管道建設成本可能只占10%,但這種安排主要也是為了適應分散排水服務的要求,因此所增加的污水處理設施的成本應計入保障排水的成本之中。
無論水量大小,鄉村污水治理的設施必須滿足一個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因此鄉村污水治理的建設成本與運行成本與污水量的關聯性較弱,與服務人口或戶數的關聯性較強。
實例
若按照嚴格的質量要求,目前我國已經實施的鄉村污水治理工程能夠達到合格的極少,因此大多數工程不足以用來評價鄉村污水治理的成本。
筆者長期從事鄉村污水治理的調查、研究與實踐,從2009年開始主持我國第一個縣市域污水綜合治理示范區江蘇省常熟市的鄉村污水治理示范研究工作,長期駐守現場,因此對常熟市鄉村污水治理的成本有比較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常熟市地處蘇南地區,從2008年開始實施大規模鄉村污水治理,目前基本建成覆蓋縣域的鄉村污水治理設施,按服務人口計,鄉村污水處理率達到40%。共建成覆蓋448個村莊點的分散處理設施917個,服務1.93萬戶居民。全部分散處理設施由專業化的運行公司管理,總體建設質量和運行質量位居全國前列,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2013年10月,常熟市引進日本戶用凈化槽技術,在虞山鎮東青村實施了第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分散污水治理工程,共安裝55臺處理能力為1噸/天的就地一體化處理設施,服務約500人,實際建設成本為18240元/戶,運行成本為399元/戶/年無論是工程質量、實施效果還是經濟成本均全面優于其它建成的設施。
2012-2014對常熟市2012-2014年間所建成的鄉村分散污水處理設施的經濟性進行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常熟市2012-2014年建成的鄉村分散污水處理設施經濟性對比
注:a. 戶均按4口人計算; b. 參考城鎮用水定額及污水處理費標準測算;c.貼現率取5%,管網設施壽命按50年計,污水處理設施壽命按30年計。
由表1可以看出,綜合經濟性指標和運行可靠性指標,采用引進戶用凈化槽技術的村組處理模式是常熟市目前的最佳技術選擇。就地處理模式目前采用的設備為原裝進口產品,供應商對產品價格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折讓,未來如國產化,預測戶均建設成本可降低至15000元/戶水平。
從理論上講,就地處理是一種最分散的排水模式,規模效應最差。因此,如果同一地區內的所有村莊污水治理都是采用最優的排水模式,則就地處理的戶均成本必然是最高的。2013年全國有58.8萬個行政村,村莊常住人口6.5億人,扣除未來向城鎮轉移的人口、居住偏遠及零散居住的人口,匡算未來通過鄉村污水治理提供服務的總人口為5億,如全部采用這種戶用凈化槽的就地處理模式,則可以預測全國總投資需求的上限為18750億。
實際優化
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對每一個村莊的排水模式和技術模式進行優化,因此實際的總投資需求將會低于這一數值。筆者根據經驗對經過優化后的鄉村污水治理成本和總投資需求進行匡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我國鄉村污水治理的成本匡算(以2014年為基準年)
綜合這兩種測算結果,預測我國鄉村污水治理的實際投資需求有希望控制在1.4萬億~1.8萬億之間。必須說明的是,這一預測目標必須在產業發展、技術應用與管理都相當完善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如維持現狀水平,我國實現鄉村污水治理目標的總投資可能會突破3萬億。
更多>>產品推薦: